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歷程,分析當前經濟形勢,部署2018年經濟工作。多處涉及環保內容,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,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、力度之大、成效之大前所未有。 “污染防治”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重點之一,地位空前。環保,既是供給側改革重要抓手,又是發展不平衡重要問題之一。“十八大”以來,國家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,環境質量明顯提高,“十九大”后生態文明達到了新高度,環保制度嚴格性、長效性已形成。環保行業自身發展迎來新的機遇,同時環保也將成為促進產業升級及經濟轉型的重要手段。
“一減一加”成主旋律,環保板塊需求持續關注兩點政策信號:1)政績考核節點;2)排污標準提高。環保要素呈現“一減一加”,2017年“減法”進度更快,督察限產利好供給側,且通過環保限產解決環保問題的效果確實比較明顯。我們認為,國家短期依然不會放棄限產手段,隨著政策引導、技術的成熟及意識提高,限產手段會逐漸過渡到環保增量的治理需求上去,具體的信號關注:政績考核節點和排污標準提高。
大生態板塊下,水環境治理加緊步伐,土壤修復將全面實施。會議指出深入實施“水十條”,全面實施“土十條”,相應的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也將全面實施。“水十條”催生投資4.6萬億,2018年是“水十條”中期考核年,也是“河長制”落實考核年,訂單放量維持至2020年;土壤修復亦具有萬億級別的投資空間,2018年摸底工作將全面完成后,土壤修復工作也將全面開展。
微信號:應天環保